本网讯 (通讯员 李玲)春风十里,百花盛开,再过几天就是 “清明”了,清明既是节气,又是节日。大概是杜牧那首有名诗的缘故: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”,清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为逝去的亲人插青扫墓,而且这一天应该要下雨才好才对,才叫“应了节气”,下着的是那种沾衣欲湿的“杏花雨”,有一首歌的名字就叫《清明雨》……这些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-—二十四节气。
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特有的一种划分法,是不折不扣的中国遗产。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,二十四节气似乎只是一个印在日历上,让大家熟视无睹地略过的名词而已,生活在繁忙现代社会的人们,已经很少有机会再去亲身体会自然界的二十四节气了。远在春秋时期,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、仲夏、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,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,到秦汉年间,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。古人用富有诗意的二十四节气,将一年的生活传神而又细腻地勾勒出来,让我们今天也能和昔日的先民们一起,感受到他们对时间的赞美和珍惜。在这首周而复始的诗歌中,你可以看到自然变迁、虫鸟生息;你也可以听见电闪雷鸣、风雪呼号;你还可以闻到桃李芬芳,草木泥土。
回归节气或时间的本身,有利于人们反观自身的气节和精气神。从中可见:生产、生活有时,人生社会有节,人身人性有气,人生百年,需要有精神,有守又有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