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爱心诠释亲情
明孝道、知荣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在大力提倡树社会主义荣辱观、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,龚大贵以孝道为荣,以奉献为荣,默默承受着逆境中苦与累的精神,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子、为人夫、为人父的高贵品质,在平凡的生活中,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。
一、为人子,他常怀一颗孝顺之心。
今年六十岁的龚大贵,出生于董市镇,是一名普通的下岗工人。龚大贵与母亲并无血缘关系,但是他却一直视若生母般供奉。在龚大贵心里始终有个朴素的想法:母亲虽不是我生母,但是母亲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不容易,人都有老的时候,照顾好老人,让她安享晚年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,这是做人最起码的良知。“良知不仅仅要埋在心里,更要落在行动上”。从小生在农村,长在农村,他自然懂得生活的艰辛与不易,但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1982年,龚大贵进城当了一名工人,生活稍有了改善,他便想到了母亲,父亲早逝,母亲受过无数苦难,为了能够更好的照顾耳聋且体弱多病的母亲,他把母亲接到了城里,如今母亲虽已89岁高龄, 但在龚大贵的精心照料下,却也快乐地安享晚年。
刚来的时候,母亲和妻子赏因琐事发生不快,龚大贵劝了老人劝妻子,劝了妻子劝老人,总算消除了好多误会,终化干戈为玉帛。母亲毕竟高龄了,大病虽然没有,小病却是不断,每当老人一有不舒服,他就及时请医生、买药、煎药忙得不亦乐乎。有一个寒冷的冬夜,老人下床起夜不慎摔倒,小腿骨折,龚大贵听到动静,背起老人就踏入茫茫夜色,匆匆向医院赶去。龚大贵也是60岁的老人了,背着90岁的老母亲,有谁相信这并不是他的亲生母亲。常言道:久病床前无孝子,更何况这只是养母。但是在几十年的漫长岁月里,龚大贵却无怨无悔地实践着他的贤孝美德,成为一方佳话。
二、为人夫,他患难见真情,始终不离不弃。
龚大贵与妻子在农村结的婚,生活虽然清贫,但也算融洽。妻子早年在家务农、带孩子、操持家务,身体一直不大好,经常寻医问药,让本不宽余的家常常捉襟见肘,但龚大贵从不埋怨妻子,而是经常安慰她,开导她。2008年的一天,妻子突发疾病晕倒在家中,龚大贵及时将她送往医院。后经医生确诊,妻子脑中长了一个肿瘤,需要马上手术。2000年下岗后,作为家中唯一的经济支柱,龚大贵每天疲于奔波,一直过着早出晚归的日子。妻子此次病重,家中原本不多的积蓄很快所剩无几。在这期间,他一边要照顾住院的妻子,另一边,还要想办法筹措治疗费。说起当时所承受的压力,龚大贵无不感慨万分。妻子在手术中脑部神经受损,致使下肢瘫痪,基本丧失了自理能力。现在的龚大贵每天除了安排好母亲的生活外,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妻子。每天不厌其烦地给妻子倒茶送饭、端屎端尿、翻身按摩、梳头洗脚。多少个日日夜夜,怎一个累字了得!俗话说:“夫妻本是同林鸟,大难临头各自飞”。可面对灾祸,龚大贵没有退缩,而是不离不弃,精心照顾,终于将妻子从死亡的边缘夺了回来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丈夫对妻子的应有责任,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真情之歌。说起龚大贵对妻子无微不至的照顾,周遭邻居无不赞颂,夸他是真正的模范丈夫。
三、为人父,他用无私的父爱为女儿撑起一片蓝天
龚大贵也曾有过幸福美满的家庭,母慈子孝妻贤惠。他与妻子共养育了两个孩子,一儿一女,这在他人眼中俨然一个“好”字。可命运似乎并不眷顾原本多灾多难的龚大贵。儿子因病夭折,惟一的女儿也由于家境原因早早嫁为人妇。外孙罗骏威两岁的时候,被查出患有先天性脑瘫,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。女婿不堪压力,从此杳无音信。女儿带着6岁的儿子和一颗支离破碎的心,回到了生养自己的家中。作为父亲,龚大贵并没有责怪抱怨,而是鼓励女儿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。随后,女儿远走他乡打工挣钱,将瘫痪的儿子寄养在父亲家中。从此,龚大贵一边照顾母亲、妻子和孙子,一边挑起生活的重担。每天天不亮,他就出门跑单麻,八点钟回家做好早饭,服侍母亲起床,为瘫痪的妻子穿衣,将她背到躺椅上,为瘫痪的孙子穿衣,把他抱到饭桌边,给他喂饭。一切妥当后,他又出门,十点钟回家处理两个瘫者的大小便,然后再出门挣钱,十二点回家做午饭……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如今孙子已经十岁了,在他家中度过了短暂而又漫长的四年。如此阴霾般的生活是常人无法想象的,我们甚至无法用文字来形容他所饱受的磨难。
未来的人生是漫长的,是艰难的,可龚大贵对生活依然充满着无限希望。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但是在龚大贵身上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他永不停歇的劲头,而他所付出的一切,也并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做到的。透过他,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:孝敬老人、无私奉献、积极乐观。他用自己的孝心、责任心构筑了一个和谐的大家庭;他用自己的爱心、温暖的亲情,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出了最好的诠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