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只要能救人,值了!”----记湖北化肥2014-2015年度中国石化“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”获得者李亚东
阳春三月,中石化湖北化肥小车队队长李亚东喜获2014-2015年度中国石化“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”荣誉;2015年3月,李亚东荣获“2012——2013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”荣誉。这是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、中国红十字会总会、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颁发,是对公民自愿无偿献血的最高荣誉。这两个沉甸甸的荣誉,是李亚东34年无私奉献的写照。
“没有什么能比献血救人生命更重要的事情了!只要能救人!值了!”就是这个信念,支撑他在无偿献血的道路上,从意气风发的20岁开始,一走就是34年。
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
与献血结缘,源自在部队服役时一次突发的事故。那时同队的战友由于突发事故身负重伤,急需救命的鲜血。带队的指导员、抢救的医生等待血源的焦急神情,深深地刺痛了李亚东的心。他寻思着,自己身体素质倍棒,如果能经常献血,让急需的人能及时用上,那就是救命!这一年,李亚东20岁。
随着对献血基本知识的了解,他又自发地去了第二次、第三次……每逢献血时间,他都仗着自己身体强壮,经常一次性献血400毫升。
转业到地方后,李亚东成为湖北化肥小车队的一名司机。由于职业的原因,在执行任务的路途中,他常常目睹车祸的发生。不少发生车祸的司机同行,正是由于失血过多而失去生命。他们大多都是家中的顶梁柱,上有父母需要赡养,下有稚嫩的儿女需要养育。顶梁柱轰然倒下,不仅带给亲人无尽的伤痛,还带来亲人生活的窘迫和捉襟见肘。多献一次血,就可能多挽留一个急需用血的同行或病人的生命,李亚东义无反顾地继续无偿献血的道路。
2000年的一天,地方血液中心打来电话,说一个病人在医院准备动大手术,急需用血。李亚东没有犹豫,爽快地答应了。交待好工作后,他迅速赶往医院。顺利地采完血后,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回车队上班。后来,当病人家属写来感谢信时,身边的同事、家人才知晓,他帮助了一个急需帮助的人。
耳濡目染,勇当志愿者
儿子小的时候,李亚东常常带着妻子、儿子一起来到地方血站。“爸爸,你疼吗?”看着父亲身体内,鲜红的血液在细细的针管内流淌,儿子有些害怕,但更多的是心疼。“不疼!这是在帮助需要的人!”“那我长大了也要献血,帮助更多的人!”小小男子汉懂事的话语,让七尺男儿湿润了眼眶。
这些年来,即使是休假、到外地出差,他只要看到献血车,就会走上前去,撸起袖子献血。受他的影响和带动,有十多个同事、战友和朋友先后加入了无偿献血者队伍,甚至家人也成了无偿献血志愿者。
34年来,他默默地用热血传递着爱心,收获着快乐。
赠人玫瑰 手留余香
还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时候。有一次夜晚,李亚东执行出车任务行驶到潜江段时,前面的车辆由于急于避开对面开过来的卡车,撞到了国道旁的树上。李亚东赶紧将车停到一旁,上前去抢救车里的司机。满脸都是鲜血的司机斜躺在驾驶室里,虽然意识清醒,但腿部失去知觉,无法动弹。李亚东和同事一起,费力将司机抬出来,平放在空地上,用自己掌握的救护知识进行简单的救护。
出事的地方有些偏,前不着村,后不着店。附近没有人家,也没有现在早已普及使用的手机。怎样通知医院和家人,避免司机失血过多?李亚东心里火急火燎。无意间看到事故车的牌照,发现也是来自家乡的车时,顿时有了主意。他向司机问清楚单位和住址,安排同事原地照看,自己则不顾道路泥泞、颠簸,调转车头,赶回家乡通知司机的单位和家人。由于抢救及时,司机捡回了一条命。后来,他与李亚东成为了朋友,两家人时常走动,亲如一家。
多年来,李亚东在执行任务的路上,碰到的交通事故不下于数十起。每一次,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,或救助司机,或忙前忙后联系家人和医院。“你不怕遇上碰瓷、讹诈吗?”当南京彭宇事件沸沸扬扬成为舆论焦点时,有人为他担心。“即使我不做,也会有人做,只要能救人!”没有任何犹豫,他回答道。
李亚东还经常参与志愿服务。逢年过节,李亚东会和妻子、儿子一起,带着礼物来到老家的敬老院,为居住在那里的老人打扫卫生、整理房间,或与他们聊天,帮助排解烦恼,尽力解决老人忧心的事情。“和他们聊天,他们会非常开心,把你当作自己的孩子!”李亚东这样说。老人们也都喜欢这个勤快、孝顺、好脾气的“孩子”,亲热地叫他“东子”。有什么好吃的东西,他们总是记得留出一份,给他们的“东子”。
赠人玫瑰,手留余香。以热血点燃希望,用爱心温暖生命,李亚东一路走来,留下串串爱的足迹。